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

twitter, plurk, facebook

最近的上班模式是一到辦公室按下電腦的電源, 啟動 Tweetdeck 跟 Safari, 因為我的Safari開啟會自動載入50個以上的分頁.
在啟動的這段時間我離開座位將我的Pantone杯子拿去茶水間洗滌, 冷水熱水來回一次, 加入日光咖啡買來的迷你咖啡包, 回到座位上, Safari 差不多啟動完畢, 開始一天的資訊工作.

先瀏覽一下Tweetdeck, 看看twitter上面有什麼新鮮有趣的事情分享出來, 有連結的點連結, 快速的瀏覽一次之後在去看看剛剛連結的頁面.
tweetdeck的群組非常方便, 版面大閱讀起來方便且舒適.

看完Twitter, 下一個就是打開Plurk.

坦白說每一小時要面對50則以上的update似乎是頗累人的一件事情(嗯...社交網站降低生產力...), 多半先看過一次主噗把沒興趣的mute掉, 之後有空在上來巡視, 不免也要噗一下, 誰叫他設計了karma系統, 台灣人那麼強, 對於練功這種模式有種莫名的執著...
Plurk獨特的UI跟創新模式讓人耳目一新, 或許是因為這樣吸引不少周遭輕度網路使用者的青睞.

mute完Plurk後, 我就會上facebook瞧瞧朋友近況, 可能是因為facebook改成類似twitter那樣訊息更新介面, 讓facebook上面朋友的更新變多了(當然有些是同步了twitter,plurk).
facebook是一個看起來門檻很高的網站, 很多人總是說他很複雜, 東西太多, 版面太亂了.
或許早期因為一些設計上面的缺失讓人覺得困難, 但是經過多次的改版, 這道高牆已經慢慢倒塌, 甚至滲透到其他的網站之間(Facebook Connect), 如果不玩看看這個網路的經典社交網站似乎有點可惜, 因為他真的做的很不賴.
不論是相本, 影片分享, 訊息溝通, 討論, 群組, 市場, 通訊錄功能, 在加上有點煩人的apps, 但是不得不承認, 今天facebook會成功, apps有著一定的貢獻.
當你真的重視facebook上面的使用者, 這上面一切的訊息都值得你去關心, 而且更方便互動.

而這一切服務的價值不是架構在所謂的人氣指數上面, 而是背後支撐這些大量使用者的技術, 不論是twitter, plurk, 或者是facebook, 他們隱含了高度的技術困難度而呈現出一個個運作良好, 完整的操作體驗與功能。



(這篇文章撰寫時間是2009/4/15,但是2011/4/25才按下發佈)



沒有留言: